學院新聞

當前位置: 學院首頁 >> 永利概況 >> 學院新聞 >> 正文

紅心向黨|寒假返鄉實踐(三)千裡淮河上那座“沖不垮”的堤壩

發布時間:2024-03-06  點擊:[]


“這裡是我的家,敞開胸懷的王家壩,每一次洪水來臨的時候,不計較得失代價。”這便是響徹安徽省阜南縣王家壩抗洪紀念館的《王家壩之歌》。2020818日,習近平總書記親臨安徽淮河,察看淮河水情,視察治淮工程,首站便來到“千裡淮河第一閘”——王家壩閘。讓我們在王家壩抗洪紀念館内,回顧人水和諧共處的今昔之變,共同感悟生态文明建設的理念與遠見。

說明: 微信圖片_20240303164339

說明: 微信圖片_20240303164359

“走千走萬不如淮河兩岸”,可見,淮河沿岸人民對于淮河的眷戀,濤濤淮河水,以其慈母般的胸懷養育着兩岸的人民。但淮河也因連年的水旱災害給沿岸百姓特别是蒙窪人民帶來了苦難。特别是宋代黃河奪淮入海後,打亂了淮河水系,從此,淮河流域“大雨大災、小雨小災、沒雨旱災”。此外,人水争地矛盾突出,人占水道更是加劇淮河水災。“盼水水不來,恨水水不走。”這句在蒙窪地區流傳着的民諺訴說了蒙窪人民曾經對于淮水愛恨交織的複雜情感。禦水?抗水?或是鬥水?人與水,如何共生?

說明: 微信圖片_20240303161841

新中國成立初期,淮河流域突發大水,洪水蓄洪數十日,給淮河沿岸人民帶來了沉重的災難,據此,毛澤東主席發出“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偉大号召。70多年來,淮河治理的腳步未曾停歇,始終在黨的領導下奮力前行,基本理順了紊亂的水系,改變了黃泛數百年來惡化的局面。黨的十八大以來,更是緊緊圍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完善流域防洪工程體系,優化水資源配置,形成了保障民生、服務民生、改善民生、惠及民生的水利發展格局。

  說明: 微信圖片_20240303162050

說明: 微信圖片_20240303163318

說明: 微信圖片_20240303163323

 

說明: 微信圖片_20240303162257

“千裡淮河第一閘”王家壩一閘千鈞,從1954年至2020年,王家壩閘60多年間16次開閘蓄洪,為削減淮河洪峰,确保兩淮能源基地、京九和京滬交通大動脈安全立下汗馬功勞。但,蓄洪區内居住近16萬人口的村莊和18萬畝耕地反複化為一片汪洋。對蒙窪的群衆來說,這是巨大的犧牲和付出,但對于開閘洩洪,蒙窪人民總是給予理解和支持。2020年,根據國家防總指令,通向蒙窪蓄洪區的進洪閘開啟,淮河王家壩再次開閘。在蒙窪蓄洪區抗洪搶險過程中,無數黨員幹部聞令而動,24小時連軸轉,沒有喊苦的,沒有叫累的。他們始終沖鋒在防汛救災最前線,讓人民群衆有依靠,讓黨旗在抗洪搶險第一線高高飄揚。

說明: 微信圖片_20240303163437

被淹的莊稼怎麼辦呢?“水害”如何變為“水利”呢?經曆一次次洪水“洗禮”、家園損毀的蒙窪人民沒有抱怨,沒有消沉,而是在黨和政府的帶領下,走出了一條“趨利避害、因地制宜”的發展道路。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新時代新征程的淮河治理,把生态文明建設擺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立足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體,更加注重人水和諧、生态保護和流域高質量發展。一方面,科學統籌推進淮河治理,開展并完善王家壩閘除險加固工程、蒙窪堤防加固工程、蒙窪移民建房及蒙窪安全建設工程項目。另一方面,蒙窪地區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積極發展水稻、水産、水禽、水生蔬菜、耐水杞柳“五水”農業。“深水魚、淺水藕,灘塗窪地種杞柳,鴨鵝水上遊,牛羊遍地走……”,并且,做好“土特産”文章,拓展農特産品市場,以“豐”景助力鄉村振興。此外,建成王家壩扶貧工廠(紅亮箱包廠)等規模較大新型經營大戶,為當地居民提供就業崗位,着重強調貧困戶的積極參與,發揮扶貧對象的發展潛力,促使産業與農戶之間形成穩定的供給需求鍊。2016年以來,王家壩鎮3個貧困村全部出列,15245920名建檔立卡貧困戶全部脫貧,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得到了顯著提升。王家壩,起筆在治水,落筆點在了高質量發展。

說明: 微信圖片_20240303164223

70多年來,治淮安瀾與蒙窪人民命運休戚與共,王家壩的今天,正是從無數平凡人的奮鬥中得來的。李西林在一九四九年後參加治淮工程,并在阜南從事水利工作幾十載,他身體力行,對工程的質量要求極為嚴格,他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獻給了治淮事業。在告别書中,他認為自己隻是做了應該做的事情,一生平凡。習近平總書記說過“偉大出自平凡,平凡造就偉大。”這位水利戰線的“平凡”老幹部一輩子堅守治淮初心,紮根治淮崗位,無私奉獻、忘我工作。2001年,李西林走完了人生89個春秋,依照他生前的囑托,他的骨灰撒在了王家壩淮河裡,和蒙窪人民永遠在一起。也正如他所期盼的那樣,從“禦水”“鬥水”再到尊重自然還道于洪,順應規律讓道于水,人與水和諧相處,蒙窪人民秉持王家壩精神走出了新路子。

說明: 微信圖片_20240303164308

“這裡是我的家,蒙窪蓄洪聽令下,每一次祖國需要的時候默默地選擇接納。”在王家壩抗洪紀念館中寫着這麼一句話,“風雨壓不垮、苦難中開花”,在颍淮大地,王家壩抗洪紀念館記錄了蒙窪人民追夢安瀾的艱苦曆程,新時代,它定會繼續見證淮河安瀾人水和諧新圖景!(審核:陳俊)

 

 

關閉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