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楊綿 邱雷)近日,由77779193永利官网師生組建的“築夢鄉野先鋒隊”來到湖北省美麗鄉村鄂城區汀祖鎮嶽石洪村進行實地調研。
嶽石洪村村支書程宏書記得知我們的來意,推薦我們一定要去訪訪村裡的“最美鄉賢”張轶。
于是,在程書記的帶領下,我們從村委會徒步到了“木溪咖啡館”,那是一間隐于翠綠間,裝潢風格古樸又回歸自然的大玻璃房子。如果不是程書記介紹的鋪墊,我們很難想象,坐在桌邊這位着白色T恤牛仔褲的男青年就是嶽石洪村“合夥投資人”的發起者,也是這間咖啡館的主人——張轶。
“說到我的返鄉,你們不得不先走進嶽石洪從礦業枯竭到生态重生的故事”
上世紀50年代的嶽石洪村采礦成風,從露天到地下,礦業一度成為村裡的經濟支柱。村民們靠山吃山,度過了一段極為幸福的生活。然而,好景不長,2000年後嶽石洪村陷入資源枯竭困局。一夜之間,繁華落盡。受長期采礦影響,當地青山綠水也變得滿目瘡痍,村内發展黯然無光,村民紛紛開始外遷,昔日熱鬧的村莊陷入到一片沉寂之中。張轶便是這萬千縮影中的一員。
2018年底,面對發展困境,嶽石洪村在鄂州市上級黨委、政府的指導下,積極轉變發展思路,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曆經十餘年植綠、複墾,償還生态債後的嶽石洪村迎來了轉型發展的拐點,鄉野田疇間不斷衍生出新業态和新模式。同時,家鄉生态環境的改善也喚醒了在外遊子的“鄉愁”。
正是在看到家鄉從礦産資源枯竭到綠色轉型重生的過程中,張轶心中充滿了感慨與希望。
“我從這裡走出去的,這裡需要我”
懷着這份對家鄉的深情與責任感,2019年,36歲的張轶毅然決定把生意搬回一山之隔的鄂州老家。
從研學基地到網紅咖啡館,張轶是如何推動鄉村蛻變之路的?
張轶的創業之旅與嶽石洪村的鄉村振興之路是同頻共振的。随着國家出台複墾土地與建設用地增減挂鈎的政策,鄂城區自2018年起支持汀祖鎮留用新增土地指标,盤活鄉村建設用地資源,為後續投資提前儲備土地資源。2018年底,以嶽石洪村為試點,汀祖鎮引進百村集團投資6000萬元規劃建設嶽石洪“創客空間+共享農莊+康養基地”。2019年,鄂城區引進百村集團,在嶽石洪村編制了多規合一的村莊規劃,嘗試在嶽石洪村探索出一條農文旅結合的新業态模式。借此契機,張轶開啟了一段創業之旅。
“我最大的願望是把我的愛好和事業都放在鄉村”
“我最大的願望是把我的愛好和事業都放在鄉村”。2019年,張轶将自己在黃石近六年的研學生意帶到了家鄉,嶽石洪村研學基地項目應運而生。其主要涵蓋了農耕文化研學:設立農耕文化研學基地,集農耕文化展覽、體驗和農業旅遊觀光于一體。遊客可以在這裡了解傳統農耕文化,參與農事活動,感受鄉村生活的樂趣。自然生态研學:利用嶽石洪村的自然生态資源,開展徒步溯溪、植物認知等研學活動。遊客可以在原生态的山野風光中放松身心,擁抱自然,增強環保意識。非遺文化研學:組織遊客學習和體驗傳統非遺文化,如牌子鑼等。通過樂器的演奏和制作,讓遊客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并親手傳承這些寶貴的文化遺産。他說希望通過研學,讓更多人了解鄉村的價值,培養一批有志于鄉村振興的人才。如今,鄉村記憶農耕文化研學基地負責人也成為他的主要名片。
張轶深知鄉村振興不僅是經濟的複蘇,更是文化的傳承和生态的保護。他以當地豐富的自然資源為依托,于2021年一手創辦了花溪人家農家樂,将家鄉的田園風光和綠色食品呈現給遠方的遊客。“我不要你投一分錢,隻要你回來做,賺的錢都是你的”。為了農家樂更好地發展,張轶特地請回了在城裡開超市的大姐回來打理。他們用心經營,不僅為嶽石洪村帶來了人流、資金和稅收,更是讓村民們看到了家鄉的潛力與希望,鼓舞了更多村民返鄉發展,這也正是張轶最想看到的。
織夢鄉野,“鄉村合夥人”引領鄉村内生式發展
除了依靠自身,張轶還利用自己的資源和人脈,為村莊帶來了更多的發展空間。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第十六條提出持續推進農村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明确提出要“實施鄉村休閑旅遊提升計劃”。這與嶽石洪村的旅遊綜合體建設不謀而合。看到機會,張轶立馬想到了先前對嶽石洪村有着濃厚興趣的劉潔,也就是後來的木溪咖啡館的創始人之一。“朋友是嶽石洪村人,前年經他帶領來到這,我就喜歡上了這裡,特别希望能把自己的咖啡館也開到這裡。”于是兩人一拍即合,2023年底,在各項政策與村集體的支持下,木溪咖啡館投入試運營。張轶介紹說,兩年前的這片土地還是一片荒蕪的山頭。如今的木溪咖啡館卻成為了嶽石洪村熱門的網紅打卡點,以其獨特的鄉村風格和溫馨氛圍,吸引了衆多遊客和村民。
鄉村振興離不開人才振興,嶽石洪村的振興之路關鍵是抓住了“人”的因素,鼓勵返鄉能人回鄉建設,吸引更多的鄉村合夥人。“一個企業的力量有限,一群人的力量無限。”回顧張轶返鄉創業之旅時,他還向我們提到了同為本地人的世界華人書法家協會秘書長張炳坤先生、百村集團董事長餘元兵、伊甸園文化園老闆娘何沐熹等返鄉能人,“各項目業主因嶽石洪結緣,或是本村村民,或是本村朋友,抱團投資更有底氣與發展後勁。”嶽石洪村成功運用多主體共享機遇的正确思路,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通過吸引有創業志向的人士攜起手來共同奮鬥,重構了一個完整的鄉村産業生态系統,實現了鄉村的自我生長,為鄉村建設增添了不少動力與信心,具有普遍的借鑒意義。

這些年,張轶得到了不少榮譽,比如2022年鄂城區評選的最美鄉賢和招商大使。當談到“招商大使”這個榮譽時,張轶展現出了不同于其他生意人的一面。他說,“我一直堅持用個人力量無償為村裡招商,不受組織委派,也不想讓村裡有任何負擔。”“我對錢的欲望不是很大,我的理想是等我退休之後,這裡所有的産業都有我的身影”“我熱愛這裡,所以不求回報率”。這些真摯樸素的情感都源自張轶内心深處的鄉村情懷。張轶還向我們透露,在招商過程中也隻有具有鄉村情結的生意人才能真正留在鄉村。
2023年,黨的二十大對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作出戰略部署,提出要“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從“美麗鄉村”到“和美鄉村”,是對鄉村建設内涵和目标的進一步豐富和拓展。張轶對此深受鼓舞。他告訴我們,他回到鄉村不僅僅想停留在自己能為鄉村做些什麼,更希望能通過自身的努力去改變鄉村秩序,讓原本疏離化的村民關系變得和諧。“我最大夢想是希望能把村裡人凝聚在一起,他拿土地入股,你拿錢入股,大家一起投一個項目。這樣,大家凝聚力好了,做什麼事也都會和諧”。(審核:劉衛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