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劉會】這是一個不平凡的春節,這是一個不一樣的假日。在無數個不平凡的日子中,有無數個平凡與偉大。有的人在偉大中發光,有的人在平凡中堅守。
自從聽到新冠肺炎的消息之後,何景春教授對疫情的關注一直就沒有放松過,對工作的關心、對學生的關愛一直也沒有停止過。他将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将學生的身心健康與學習放在第一位,在這個特殊的時期,體現着黨員的初心與使命,體現着教師的職責與擔當。
一、率先垂範:律己律人律鄉親
何景春教授是我校77779193永利官网教授。他的老家在黃梅,是鄂東黃岡市下屬的一個縣,與安徽、江西交界。每年春節,何教授都要攜家人一起回家過年。2020年1月17日,臘月二十三,是南方的小年。過年的氣氛已經非常濃厚,到處是安慶祥和的熱鬧景象。同很多武漢人一樣,何教授滿懷喜悅的心情返回了老家黃梅。那裡有很多親人,有很多朋友,過年的氣氛更濃厚,更熱鬧。不過,今年的春節很特别。回家的第二天,天氣就不大好了,開始不停的下雨。連綿不斷的陰雨,使得鄉村的道路濕滑泥濘,更加不大好走。一家人就宅在家裡,基本上沒有外出,處于一種自覺隔離狀态。
1月20日,在看到鐘南山教授的講話之後,他意識到了武漢疫情的嚴重性。為了不給鄉親們造成困擾,帶來不必要的麻煩,何教授一家人主動将自己隔離起來。23日早上,他突然在手機上看到了武漢封城的消息,心裡一緊。疫情的發展已超出想象。然而,對于一名共産黨員,對于一名思政課教師,空間的隔離阻擋不了内心的熱情。他關心仍然堅守在武漢的同事,提前思考開學後工作的開展。他計算着自己的隔離時間,希望過了隔離期就可以返回武漢。沒想到,随着疫情的迅速擴展,黃梅也于正月初一開始封城——車輛禁行、交通封閉、嚴防嚴控。
黃岡是全國疫情最嚴重的地級市之一,确診和新增病例人數一直高居全國前列,形勢異常嚴峻。春節假期即将結束,而歸程仍是無期。面對越來越嚴峻的形勢和無法返漢的困境,何教授迅速調整心态,積極配合地方政府抗擊疫情工作安排。他嚴格遵守防控要求,居家嚴防死守,決不外出,他是整個社區居家防守時間最長的武漢人。在互聯網上,在朋友圈裡,在家人群裡,他時刻關注網絡輿論動向,積極宣傳防疫抗疫正能量。積極鍛煉身體,增強抵抗力,為重返崗位後迅速開展工作創造條件。
隔離期結束後,何教授主動向社區提出加入了防疫抗疫工作。他利用空閑時間積極宣傳國家防疫政策,講解抗疫形勢,疏導居民情緒,為社區防疫工作奉獻力量。有的社區工作人員勸何教授說:“何教授,你年紀大了,在家裡呆着就可以了。”何教授笑着說:“大家放心吧,我身體好得很。現在是戰疫最艱苦的時候,也是最能體現共産黨員本色的時候。我是一名黨員,就應該在這個時候沖鋒在前,為早日打赢這場抗疫戰争做貢獻。”
二、以身作則:盡心盡力盡使命
在抗擊疫情的同時,何景春教授充分利用難得的假期空閑時間,積極開展科研和教學工作。沒有了親朋好友之間的你來我往,時間便多了一些。恰逢國家社科基金課題申報的關鍵時刻,他決定利用這個寒假,做好基金申報工作。他積極思考選題,閱讀相關文獻,組織申報團隊,修改申報文本。字斟句酌,反複推敲,數易其稿。因曾是學院主管科研工作的副院長,他深知國家社科基金在科研中的分量。它既是學院科研工作重頭戲,也是大學教師的職責和使命。他要充分利用這個假期,讓自己的科研工作再上一個新台階,為學院的科研工作做貢獻。

鑒于疫情的發展,學校下發了全面開展網上教學的通知,要求“停課不停學”,積極開展網上教學工作。盡管何教授已經55歲,但他義無反顧地投入到新教學方式的探索中去。在接到學校的通知後,他立即展開了建課工作。然而,如何開展網上建課、上傳課件、錄制視頻,組織課堂教學互動、學生考核,對于他來講,都是新事物,都是新挑戰,都要從頭開始,一點一滴學習。不過,對于他而言,最大的難題不是技術挑戰,而是硬件不足。老家沒有寬帶網絡,資源稀缺。他曾想到親戚家去蹭網,但考慮到疫情形勢依然嚴峻,隻得打消了這個念頭。最後,何教授想到了通過手機進行操作。在小小的手機屏幕上,摸索着建課軟件的使用方法。有時候碰到一個弄不懂的步驟,一盯就是半天。時間長了,眼睛總是酸澀疼痛。何教授愛人看到了,就勸他道:“你這半天啥都摸索不出來,等摸索出來眼睛又要出毛病。不如找個學生或者年輕教師幫你把網課建一下,你到時上課就可以了。”他回答到:“教師本來就是邊學邊教,邊教邊學,要适應時代的發展。網絡教學作為輔助手段,是一個發展趨勢。現在正好趁着這個假期,把這一關給拿下來。再說,年輕人上有老,下有小,需要照顧家人。同時又要搞科研,還要做教學,比我們辛苦多了。還是我自己慢慢來學習吧。”就是通過這種堅持不懈的精神,何教授完成了新學期課程的構建,為新學期網絡課程的順利開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除了做好科研和教學準備工作外,還要對研究生進行指導。作為研究生導師,何教授名下還有6名研究生需要指導。這6名學生中,有2個是畢業班研究生,2個是需要開題的研究生。研究生學位論文的開題、寫作工作,都需要導師付出大量的心血,工作非常繁重。沒有辦法面對面指導,手機溝通就成為師生之間聯系的主渠道。為了讓學生重視疫情防控,強化持續學習,他每天都要和學生進行聯系,了解學生的身體健康狀況,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他通過微信群向學生提出了“三要三不要”:一是要配合所在地機構做好隔離工作,在抗疫中做好自我防護,不要心存僥幸、麻痹大意;二是要積極傳播正能量,提高政治敏銳性和鑒别力,不要信謠傳謠、迷失方向;三要牢記師生約定,抓好學業,不要忘記學業、放任自流。6名學生牢記老師的囑咐,在家裡自覺隔離,主動加強學習,化不利為有利,積極進行論文的開題和寫作,開展研究工作。
三、無私奉獻:有情有意有擔當
作為學院的老領導,何教授還一直關心同事的身心健康和工作情況。學院裡面有老師家在漢口,位于疫情中心,各方面困難較多,心理壓力較大。何教授經常發信息給他們,鼓勵他們以樂觀的精神、積極的心态面對疫情,相信黨和政府,堅守在家,直到戰勝疫情,取得勝利。同時,作為曾主管學院科研的副院長,何景春教授趁此機會為新舊領導班子工作的銜接作出了很多貢獻。他經常通過電話為接手工作的金詩燦副院長答疑解惑,毫無保留地将自己的工作經驗傾囊相授。比如:哪一個階段的工作重點是什麼,哪些環節容易出現問題,出現問題該去和哪個單位哪個部門進行溝通;課程怎麼安排,老師擅長領域是什麼;學生當中有哪些特殊情況。曹勝亮院長在談到何教授時說:“何院長是我的同事,更是我的師長和引路人。他在工作中經常給予我們年輕人無私的幫助,使我們能夠順利地熟悉工作、開展工作。”
這就是一位大學教師的使命,這就是一位思政課教師的情懷,這就是一名共産黨員的初心。敢于擔當,勇于負責,迎難而上,他以自身的實際行動诠釋了工大精神!正因為有這樣的默默付出、有這樣的“疫”往無前,才彙聚成打敗疫魔的強大信心,才凝集成戰勝疫情的強大底氣。
沒有一個冬天不能跨越,沒有一個春天不會來臨。所有的困難都是最好的鋪墊,勃勃生機已經蓄勢待發,春風正在來的路上!我們堅信,在黨中央、省委、市委的堅強領導下,我校全體黨員幹部時刻牢記共産黨員的初心使命,将責任抗在肩上,将擔當握在手中,将人民的安危放在心中,團結帶領廣大師生員工發揮人民戰争的威力,共克時艱、共渡難關,沖鋒在前,奮戰在先,一定能打敗病毒,迎接勝利的到來!
【審稿人 曹勝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