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周穎)習近平總書記曾經對思政課教師提出過“六要”的要求,其中就有“情懷要深”。新時代思政課教師應當有心系祖國人民的家國情懷、樂教愛生的仁愛情懷、進步革新的時代情懷,立德樹人、鑄魂育人。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思政教師崔晉文如何踐行“有情懷”的思政課。
“她總是背着一個普通的帆布包,總是來的比我們早……她的身材修長,舉止總是那麼溫婉,我很難看到她不笑,課堂上她的嘴角總是彎着的,仿佛沒有什麼事情可以使她煩憂。”這是她的一位學生對她的評價,也是大多數學生對她留下的第一印象。在學生的眼裡,她的微笑總是透漏出自信和從容,她的優雅、睿智和博學給學生留下了深刻印象,她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播者,更是學生人生路上的引導者。

崔晉文老師在授課(轉載自長江視頻)
堅定理想信念的“家國情懷”
近日,極目新聞、湖北高等教育在線紛紛報道了青年思政課教師崔晉文追尋紅色記憶、講好紅色故事的事迹。

崔老師在講述紅色故事
這已經不是媒體第一次關注這位将紅色文化融入思政課堂的青年教師了。2021年,中國共産黨成立100周年,那一年,崔晉文将爺爺崔洪祥烈士的故事帶到“思想道德與法治”課堂上。三年來,她向2000餘名學生講起崔洪祥的故事。也是在2021年,極目新聞就報道過講述身邊紅色故事的崔晉文老師。2024年,長江日報更是以頭版頭條大篇幅的報道了将自己烈士爺爺的事迹帶入思政課的崔晉文老師,在網絡上産生了不小的正面影響,并獲得了央視新聞客戶端、省教育廳官網等主流重要媒體的轉載。

圖為長江日報的報道
崔晉文老師深知,自己從事的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程是立德樹人的關鍵課程,但如何能真正打動學生?如何能讓學生“入腦入心”?是她一直以來苦苦思索的問題。2021年,建黨100周年時,一個念頭突然閃過她的腦海,為什麼不将自己烈士爺爺的故事帶上講台?講好紅色故事并不容易,在準備前期,崔晉文老師做了大量的工作,她無數次奔波于檔案館、退役軍人事務部門、爺爺生前工作的單位、在世的爺爺的戰友家中。最遠的一次曾經驅車前往湖南,輾轉找到爺爺戰友的遺孀,隻為獲得第一手資料。不僅如此,為了更好的了解那段曆史,崔晉文還常常在圖書館搜集資料,在網上查閱相關論文。

崔晉文和父親去檔案館查閱資料(轉載自長江日報)
新時代思政課教師要有深厚的家國情懷。熱愛祖國,熱愛傳統文化特别是紅色文化。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讓中華民族文化基因在廣大青少年心中生根發芽”。在一次次打磨紅色故事的過程中,崔晉文老師一步步的走進了那段曆史,見證了爺爺的曾經,理解了爺爺的選擇,也深深地體會了什麼才是“家國情懷”、什麼才是“理想信念。”而正是帶着這種情懷,才能真正打動學生,讓學生對家國情懷有着更深刻的認知和共鳴。
每當崔晉文在課堂上講起爺爺的紅色故事時,所有的學生都凝神屏息,好像生怕會打擾到烈士、幹擾到戰場一般。

學生認真聽崔晉文講紅色故事(轉載自長江日報)
課堂上,崔老師展示了爺爺留下的老物件、獎章、作戰筆記等遺物,讓在場師生感受到了革命先烈的崇高信仰和堅定信念。

爺爺的部分遺物
每每講到自己的爺爺身負重傷,甚至肺部至死都殘留着子彈的碎片、講到爺爺在最後一刻産生的幻覺依然是挂念自己的部隊時,崔晉文和學生的眼中都飽含着熱淚,那一刻,一個思政老師和她教育的所有學生在情感上完成了共鳴和升華。很多學生都對崔老師的紅色故事印象深刻,不僅有學生聽到故事後主動幫崔老師聯系了遷墓事宜,而且有更多的學生主動表示,崔老師的紅色故事對他們産生了深遠的影響。“烈士離開了,但精神将永遠激勵我們,也由我們繼承”“要樹立更高的人生目标,将為人民謀福利作為個人理想信念”……
77779193永利官网思想政治教育專業研二學生汪立旭是一名“00後”,聽過崔晉文的思政課後,她查起家族史,了解到曾祖父汪昌桂曾參與中央蘇區反“圍剿”作戰、長征、解放戰争,汪立旭着手收集資料,希望将這段曆史寫進論文,和更多人分享。
以情感人、以情育人,隻有自己心懷堅定的家國情懷,才能講好紅色故事,才能将理想和信念永遠的烙印在學生心中,紅色基因作為信仰的種子,一旦在學生心中生根,勢必會成長成一棵參天大樹。
堅持樂教愛生的仁愛情懷
“學生的肯定是我最大的快樂。”崔晉文老師常常把這句話挂在嘴邊。在她看來,思政課的主體不僅僅是老師,更是學生。真正打動學生、讓思政課變成學生喜聞樂見的金課,是崔晉文最大的目标。
大學裡學生們常常将要學習的課程分成兩類,一類是“水課”,另一類是其他課,有些學生在上課之前就對思政課有了一些刻闆印象,認為思政課無非是照本宣科,但上了崔老師的課之後,常常有了改觀。
學生暴亞皎說:“她(崔晉文老師)講的第一堂課我記不清了,隻記得後來走神過久,有些無聊,便試着聽了聽,然而稍稍一聽,之後便一發不可收拾地迷上了這門課,開小差也隻是在疲累的時候開了。”
崔老師說,要講好思政課,首先自己要堅信自己所講的内容,堅持課上課下一緻、網上網下一緻,堅持正确的思想價值導向。這也就是為什麼每每學生提到崔老師,都誇她“三觀好正!”
為了打造學生喜愛的思政課,崔老師把課本的内容逐層解析,用深入淺出的方式增加了許多案例、對于可能會對學生将來産生影響的地方深入分析引導,她準備的教案豐富詳實,每一頁都是崔老師的心血,這些都是她一晚晚查閱了大量的資料、閱讀了大量的書籍才有的結果。不僅如此,為了讓學生能第一時間接觸到最新的資訊,能更好的貼近學生的生活,她的教案每學期都會修改和增補新的内容。崔老師的學生評教數次進入全校前10%,學生的評語她也都會一一閱讀,看到學生寫的真摯的評價時,崔老師都覺得既開心又感動。
無論多忙多累,崔老師也一定會精神飽滿的出現在課堂,隻要站在課堂上,她永遠都帶着笑容,溫柔耐心的對待學生。視覺傳達學生曾說:“很喜歡看到崔老師明媚熱情的樣子,那個樣子很能感染人!”材料物理的學生在QQ上給崔老師留言:“聽到老師的聲音就覺得好開心!”
崔老師的課堂永遠不會缺乏新鮮的教學方式。案例分析法、多學科交叉法、學生自主展示法、引導式提問法、實踐法等等,層出不窮。把握學生的“點”,找到學生喜歡的模式,層層深入引導他們反思。每次提問,崔老師都不強制學生回答,但每次教室裡總是有大部分學生自發的舉手參與讨論。

學生與崔老師在課上的互動

學生在崔老師的課上積極讨論
自主展示PPT時,也采取自願的模式,每次大多數學生都會自發參與。因為是自願參與,所以每一位學生都有強大的内驅力,會非常認真的準備和打磨自己的PPT内容,往往展示的時候能讓老師都眼前一亮。漢語言教育的陳莉曾主動告訴崔老師:“老師最後說謝謝我們積極參加活動,其實是我們應該感謝老師才對,讓我們有表達自己的機會。”

學生在展示自己的PPT
面對不同的學生,崔老師會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比如理工科的學生,大多對新聞熱點議題很感興趣,國家的政策方針和點評都能引發他們的共鳴,而針對藝術系的學生,崔老師甚至會準備藝術作品作為講述論點的導入圖,極大地引發了學生的興趣。
崔老師的教室裡前排很少空着,甚至有坐在最後一排的學生依然認真的聽課。每當崔老師看到學生渴求知識的眼睛,就會牢記自己師者的使命感和責任。
思政課教師是文明傳承者、知識傳播者,進行的是直面學生心靈的重要工作。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愛是教育的靈魂,沒有愛就沒有教育”、“要有仁愛情懷,把對家國的愛、對教育的愛、對學生的愛融為一體,心中始終裝着學生,讓思政課成為一門有溫度的課”。 其實我們道德與法治教材的内容涉及了愛的各個方面:愛己、愛人、愛班、愛校、愛家、愛國、愛社會、愛大自然等等。隻有身懷這種情懷,才能驅動自身自覺地傳道、授業、解惑,才會給學生心靈埋下真善美的種子。崔老師時刻挂念的學生,無論學生做了什麼小事,她都會記得。在她的朋友圈裡經常記錄着關于學生的點滴:

崔老師朋友圈裡記錄着關于學生的點滴

崔老師朋友圈裡記錄着關于學生的點滴
而學生也用同樣的真誠回報着崔老師,很多學生給崔老師寫信、寫長文留言,分享自己的日常、有什麼情緒上、生活上、工作上的問題也會找崔老師傾訴。

學生在課程結束後寫給崔晉文老師的長信
也有學生從一開始的不信任,到被崔老師的真誠和博學打動,再到慢慢的敞開自己的心扉。暴亞皎就曾經分享過這個過程,他在參加“我心中的好老師”征文中就曾經詳細記錄了這個過程:
“我是一位内向又怕生的學生,不管對哪位老師都保持着距離。”“我飽受着苦痛的折磨,渴望有人給予答案。”但崔老師并沒有立刻取得他的信任,“我站在她面前,好像晴空萬裡的天上隻留一片雲朵在苦苦支撐自己不被陽光消滅,即便這陽光是那樣的溫柔與和煦……老師,我覺得你說的不對。”但經過多次與崔老師的溝通和交流,暴亞皎說“我對她的信任在她擔心的蹙眉中又多了幾分。”“下課後我便沒有遲疑地去找她了!”崔老師将自己的人生經驗、價值觀和人生觀毫無保留的分享給他,溫柔耐心的傾聽他的煩惱,終于,暴亞皎的内心被融化了,他寫道:“也是那一天,他知曉了、他明白了、他醒悟了!”并且“早已将您(崔老師)的話銘記于心,它們會在夜闌人靜時安撫那苦痛的心靈,将在懸崖邊的徘徊的人兒帶到他的歸屬之地”的全過程,這種真情實感,隻有真的被打動過才會有。


暴亞皎文章節選
崔老師上課時有激情、有正能量,深受學生喜愛,學期結束時總有學生會送上一些小禮物,有精心挑選的書、自己手作的牛軋糖、手作的小徽章、保護嗓子的喉片、親手畫的畫等等,而崔老師也會為學生準備手作的小餅幹作為禮物:

有時會有其他班的學生來“蹭課”,還有已經結束學習的學生給崔老師發消息,希望再來聽一堂崔老師的思政課,或來找崔老師聊一聊:

崔晉文老師深知,思政課開始于課堂,但遠不能終止于課堂。思政課老師對學生的影響可能會延續學生的一生,而也隻有這樣,才是真正成功的思政課。有學生曾說“不知道她(崔老師)用什麼魔法,讓我敞開了心扉。”也許就是這種“仁愛情懷”、以真心換真心的雙向奔赴,才是讓學生都願意向她敞開心扉的魔法。
追求進步革新的時代情懷
2024年,習近平總書記發表重要文章《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現在思政課面對的學生都出生于00後,甚至05後,接觸過大量的資訊,有自己的個性和想法。要切實上好思政課、培養德智體美勞五位一體的人才,思政課教師自身就應該不斷提升自己多方面的素養,并注重多學科知識技能的提升,學以緻用,将交叉學科的知識運用于思政課教育、打造真正讓學生有“獲得感”、讓學生“信服”的思政課。新時代思政課教師隻有具備勇于自我革新、與時俱進的時代情懷。與時代強共振、與青年同呼吸、與人民共命運,有大格局和大眼界,才能真正踐行“大思政”。
習近平總書記曾強調堅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學生審美和人文素養。為了不斷提升自己的教學水平,崔老師始終保持自我革新的态度。她熱衷于閱讀各類學科書籍,關注教育領域的新發展與新理念,積極參加專業培訓和學術交流。也關注文學藝術等領域的素養提升。崔老師在踐行德智體美勞五位一體的育人方式、踐行大思政課的同時,也取得了相關的科研成果,她參與主持了與之相關的省人文社科項目,還出版了專著《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美育問題研究》。

崔老師參加音樂會、崔老師的畫作、
崔老師送給學生自己書寫的小書簽
“耕耘不斷、學習不止。”崔老師日常的積累為踐行“大思政”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在課堂中,崔老師會以馬克思贊賞的倫勃朗的《神聖家族》畫作(馬克思和恩格斯的一部著作亦同名)作為切入點,引出馬克思中國化的内容,一下子抓住了學生的注意力;在引出改革開放的故事時,崔老師會一展歌喉唱兩句“春天的故事”,學生們每每聽完都熱情的鼓掌;在講述中國傳統文化的過程中,崔老師會将中國非遺“打花棍”帶入課堂,讓同學們真實的體會到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每一位體驗過的學生都真誠的為中國傳統文化而折服。

崔老師在打花棍
崔老師深知,“大思政”不僅局限于課堂,教育引導學生從做好小事開始,學會感恩、學會愛、學會助人、學會自律,才能成為有大愛大德大情懷的人。響應習近平總書記号召,崔老師還會通過她的實際行動向學生傳遞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重要性。她參與國際救助流浪小動物的活動,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愛心,引導他們理解和珍視生命。不僅讓學生意識到保護自然的重要性,也激勵他們将這種關愛延伸到生活的各個方面,形成對社會和環境的責任感。材料物理1班的徐溪晨曾說:“看到你幫助小狗的經曆真的讓我熱淚盈眶,我也想像你一樣為我們的地球做些什麼。”
《論語·子路》中說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教師的言行舉止對學生有着潛移默化的影響。思政課教師的學識魅力、語言魅力和人格魅力都會潤物細無聲地影響和引導學生的三觀。崔老師這種持續學習的精神不僅能豐富充實課堂,更在潛移默化中影響着學生的價值觀和人生觀。學生們從她身上感受到熱情、關愛和責任,受益匪淺。這些影響将伴随他們的成長,激勵他們成為有思想、有情懷、有擔當的新時代青年,勇敢面對未來的挑戰。
“隻要你們在将來進入社會之後的某一天,想到曾經有一位思政課老師,她曾經說過的話讓你在今後的某一刻覺得是有重量的,是有影響力的。我就足夠了。”
在第一節課,崔晉文老師就曾經這麼說過,而在将來的歲月裡,她也将繼續堅守自己的承諾。(審核:劉衛民 蔡明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