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9日,77779193永利官网14名教師與部分本科生和研究生代表利用課餘時間,赴随州進行了為期兩天的“思政課”社會實踐活動。
1.感受中國古代優秀文化
此次社會實踐的第一站是曾國國君乙的墓葬。曾侯乙的墓葬位于湖北随州市擂鼓墩,葬于公元前433年或稍後,1978 年發掘。墓中出土了大量精美的青銅禮器、樂器、兵器、金器、玉器、車馬器、漆木竹器以及竹簡等文物近一萬五千餘件。其中有許多造型奇特、工藝精湛的文物,是前所未見的珍品。在曾侯乙墓出土的古代樂器中,以規模巨大、保存最好的打擊樂器——編鐘最為壯觀,這套編鐘共六十五件,重2500多公斤,皆為青銅鑄造,設計精巧,氣勢雄偉壯觀。這套編鐘早地下埋藏了2400多年,至今音樂性能良好,能演奏古今各種樂曲。編鐘的出土震驚了中國,震驚了世界,舉世矚目,被譽為“世界奇觀中獨一無二的珍寶”,“古代世界的第八奇迹”,是“精神世界的聖山”,是中國古老優秀文明的象征,是我國文物考古、音樂史和冶鑄史上的空前重大發現。
第二天一大早,我們又來到了随州博物館。随州博物館新館坐落于西北郊的擂鼓墩古墓群保護區東緣,瀕臨細流潺潺的溉水河,依山傍水,環境優美。在市委、市政府及各級文物主管部門的支持下,曆經三十年的歲月滄桑和幾代博物館人的共同努力,現己發展成為具有一定規模的綜合性博物館,占地面積118畝,建築面積11000平方米。目前館藏文物306140件,其中國家一級文物76件,二級文物68件,三級文物95件。著名的有擂鼓墩二号墓出土的36件編鐘、吳家塢墓地出土的菱形勾連雲紋銅敦、三裡崗毛家沖出土的鳳鳥扉棱銅搏、安居羊子山出土的鄂國銅器群,以東郊義地崗、安居徐家嘴、均川劉家崖、均川熊家老、西郊擂鼓墩等墓地出土的曾國銅器群,還有北郊孔家坡出土的漢代簡牍等等,這些精美絕倫的文物堪稱鎮館之寶。

2.考察銀杏谷生态型新農村建設
“古銀杏樹實行集體所有,分戶承包,每棵樹果葉收益抵畝把田,老百姓像搖錢樹一樣看得緊。”洛陽鎮黨委書記黃志勇介紹說。該鎮與林業、文物保護部門聯手對銀杏樹資源進行調查認定,将古銀杏樹統一登記、編号造冊、建立檔案,并在每棵大齡銀杏樹身上設置标志,标明編号、樹齡和品種類别,全方位重點保護。該鎮關停11家林木加工企業,打擊偷砍濫伐行為,境内森林覆蓋率達93%。該鎮還成立銀杏專業合作社,年銷售果葉萬餘噸,收入過8000萬元。
2004年,洛陽銀杏林入選全國自然保護區名錄,成為全國最大的野生植物銀杏自然保護區。結合新農村建設,以辦節促開發,積極融入鄂西生态文化旅遊圈,建設鄂西生态文化旅遊門戶,成為當地新目标。他們在景區公路沿線栽植銀杏,對景區内2000米河道清淤。拓寬核心景區10公裡環形路,新建通灣通景點公路5.5公裡。投入350萬元改造景區沿線512戶農房,整治房前屋後的衛生環境。投入70餘萬元解決3個村的安全飲水問題。目前,景區農家樂達30家,可容納千人就餐。現在,景區呈現出“村在林中,林在村中,房在樹中,人在綠中”如詩如畫般的田園風光。首屆銀杏文化節接待遊人20萬人,旅遊經濟收入達到7000萬元。生态優勢為資源優勢,打造千年銀杏谷景區,向世人展示古銀杏群落的獨特魅力。

3.九口堰紀念館接受革命傳統教育
本次社會實踐活動的第三站是瞻仰九口堰五師舊址紀念館。該館坐落在大洪山脈支系,白兆山中段、羅山寺主峰東側。原系孫氏宅院,建于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占地面積1770平方米,建築面積1300平方米,是一座目前保存完好的清代民間古建築,屬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從1939年12月至1942年6月以及1945年4月至9月,新五師官兵在九口堰戰鬥生活達3年之久,這個時期,正是該師創立、組建、發展、壯大的重要時期。九口堰紀念館現有四個展廳,通過200餘幅新四軍第五師組建、發展、壯大的光輝曆程,和創建随南白兆山抗日根據地,堅持與敵、僞強鬥争的史實,已成為對廣大群衆,特别是青少年進行革命傳統教育的大課堂。紀念館同時複原陳列了李先念、陳少敏、劉少卿、任質斌等領導人的辦公和住地,供人們參觀瞻仰。

4.本次社會實踐的收獲
此次社會實踐雖然時間很短,但行程緊湊,内容豐富,師生都感覺不虛此行,收獲很大。首先,通過對曾侯乙墓和随州博物館的短暫參觀,使我們感受到了中華民族厚重的曆史和璀璨的文化,同時更激發了師生們的愛國主義熱情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責任感、使命感。其次,實地感受了銀杏谷生态型新農村建設的巨大成就,體會到改革開放特别是建設新農村以來黨的一系列惠農政策給農村地區帶來的深刻改變,堅定了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信心和決心。最後,參觀九口堰紀念館接受了一次寶貴的革命傳統教育,大家深深感覺社會主義江山來之不易,我們必須學習革命先輩們不怕困難、艱苦奮鬥的革命精神,始終保持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态,不畏艱難,勇于開拓,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